麦穗立体金属徽章、蟠龙藻井旋转冰箱贴、中轴线透卡明信片……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(以下简称“古建馆”)神厨院文创空间,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。“有好几种产品供不应求,天宫藻井冰箱贴最为抢手。”古建馆文物保护与发展部工作人员周海荣言语中透着自豪。
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文创空间内,游客们手持天宫藻井冰箱贴细细端详,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鎏金的藻井纹饰上,折射出千年古建的智慧光芒。这个将明代天宫藻井“搬”进现代生活的文创产品,不仅让深藏殿堂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更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。
在天宫藻井冰箱贴的设计过程中,设计师胡游带领团队对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进行了三年研究。当三维建模技术将藻井的1400余颗星辰精准还原,当3D打印技术让“九重天”的层叠结构纤毫毕现,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这种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的文物复刻,而是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文化密码,让千年藻井在方寸之间绽放出独特魅力。天宫藻井冰箱贴的旋转设计,让原本静止的藻井纹饰“动”了起来,这种充满巧思的设计,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动表达。
在社交媒体上,网友们的晒单形成了一股“天宫藻井风”。有人将冰箱贴组合成星空穹顶,有人用它装饰书房,还有人拍摄创意短视频。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作,让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的“静默者”,而是变成了流动的、可参与的文化体验。当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,传统文化也就获得了最鲜活的传承土壤。
好的文创产品由文物IP开发而来,又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展厅、关注文物本身。据统计,天宫藻井冰箱贴自去年4月18日上市以来,已卖出超14万件。与此同时,古建馆的参观人数也明显增长,去年全年观众量达60万人次,今年有望突破100万人次。2024年,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,同比增长1亿余人次;今年春节假期,全国博物馆接待游客再创新高,日均超1000万人次。这种“以文促旅、以旅彰文”的良性互动,正是新时代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。
广东省博物馆以“南海Ⅰ号”古沉船打捞与考古发掘为灵感推出的水下考古盲盒,让人们在互动挖掘中了解历史文化;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、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和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,先后推出了毛绒版玩偶,让展柜里的文物轻松有趣起来……这些文创产品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方式,将高冷的文物变成了可亲近的文化符号。
天宫藻井冰箱贴“吸睛”,折射的是博物馆和观众的“双向奔赴”。由文物衍生而来的文创产品,让大家能够把文物“带回家”,也吸引更多人走进展厅,关注文物本身,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。当人们将文创产品带回家时,带走的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,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情感认同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中枢,也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永恒的魅力。